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争做电子产品的主人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2022-04-08 13:43:31

网课期间,为保障孩子的学习质量,家长们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iPad、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纷纷“上阵”,希望孩子能获得最佳网课效果。但这样做的副作用也随之显现,部分孩子由于自制力不足,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出现了厌学、人际关系紧张、亲子冲突增加等问题。日前,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邀请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专干、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发展与教育博士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卉君,就“如何防止孩子网络沉迷”“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问题为家长指点迷津。

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不少家长调侃,“让孩子上网课就像孙悟空看蟠桃园”,家长平时花招迭出藏手机、断网络等,一上网课全“白搭”。广东省去年对5266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小学生学习日和周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相比非疫情时期,日平均增长40%以上。曾卉君提出,遇到不得不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时,孩子们需学会合理使用,做电子产品的主人。

恐惧来源于未知,家长对孩子电子产品“成瘾”的担忧,通常是因为家长没有对电子产品产生全面、科学的认识。曾卉君建议家长可以先了解孩子喜欢用电子产品干什么,如玩游戏、聊天、刷短视频、追剧等。“不只是孩子,大人也经常一刷短视频、追剧就停不下来,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有家长一看到孩子放不下手机就轻易地给孩子下了“网络成瘾”的定义,但家长却连什么是网络成瘾都不清楚。曾卉君指出,网络成瘾是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精神疾病范畴的一类心理疾病,它需要同时具备“失去控制力沉迷网络、该网络行为模式足够严重、明显持续12个月以上”3个指标。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的症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心理专科医院做鉴别诊断。“只有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有鉴别诊断的能力,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

看到孩子的现实需求

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很容易演变成网络沉迷。曾卉君从脑科学的六大证据出发,解释了网络沉迷的危害。研究表明,视屏时间与青少年抑郁、焦虑、低自尊、孤独、心理困扰等呈正相关。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家长首先要了解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网络的虚拟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求新、求异、释放个性的场所,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包容接纳的安全氛围,网络游戏满足了青少年追求成就感、获得意义感的心理需求,刷短视频可以让青少年获得休闲放松的惬意感。

家长要意识到,可能是因为孩子现实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家长不够关注孩子的情绪、过分压抑孩子的天性、没有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家庭环境等,导致其沉迷于网络,追求虚拟世界中的满足感。如果孩子在现实中足够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他们就会更愿意在真实世界里获得必要的心理需求。

分年龄段制定规则

曾卉君向家长介绍了网络沉迷问题的多元解决策略。第一步是改变思维模式。家长的思维通常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不玩电子产品”,这种思维是消极的、绝对化的,因为电子产品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家长的思维模式应转变为“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提升对电子产品的自控能力”,这个思维是可变的、积极的,更有利于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第二步是打破思维定势。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要细心发现孩子有哪一天、哪些时刻是自觉放下手机的,这些例外的时刻可以成为突破口。家长应多创造这样的时刻,让孩子自主离开电子产品,慢慢减少使用时间。第三步是制定策略。简单的做法是,减少触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事件,家长可以通过关闭信息提醒、关闭信息推送、关闭自动播放等方式,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

根据孩子沉迷网络程度的不同,曾卉君提出了“三招九式的”策略,不同的招数对应不同的网络沉迷程度,各个招数中又有具体的不同方法。家长的策略和思路是多元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曾卉君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也不同。对1—3岁的孩子,家长尽量不要让他们接触到电子产品,并帮助孩子建立对电子产品的正确认知。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视力发育尚未完善,使用电子产品时他们的视力会受损,且过早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

对3—6岁的孩子,父母要“隐藏”电子产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并通过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如带孩子进行户外锻炼、结交朋友等,转移孩子注意力,减少他们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对7—12岁的孩子,家长要注意不能强势打压,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正逐步进入青春期,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规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次数,同时要设定惩戒措施,并严格实行;对13—18岁的孩子,家长要给予他们个人空间,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家长需要做的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的正面效应。

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孩子

家长该如何有效执行与孩子协商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曾卉君给出了“简单明了的提醒、及时的提醒、无声的提示、孩子遵守规则后家长要表达赞扬”4个提示。曾卉君还提醒家长,执行过程中要关注问题本身,不要急于评判孩子,要与孩子平等协商,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有家长担心“无声的提示”会让孩子无动于衷、继续玩手机。曾卉君表示,“受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的影响,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面对孩子做不到的情况,家长不能任由孩子继续发展下去,即使是强硬地没收,也要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明白家长是在跟自己一起应对问题。曾卉君认为,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做到温和而坚定、同理孩子。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被收了手机和电脑很难受,但必须要这么做,因为我们约定的时间到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自己确实不能继续“耍赖”了。

“孩子玩电子产品时分泌的多巴胺,是一种短暂的快乐。而付出型的活动,分泌的是内啡肽,是一种奋斗后的快乐、自律后的愉悦,具有长期性、持久性。”曾卉君表示:“足球射门、进球所获得的快乐,远比打胜一局游戏带来的快乐更持久、更满足。”如果家长能引导孩子学会用持久的快乐替代电子产品带来的即时短暂的快乐,孩子就能在充满电子产品诱惑的环境中游刃有余,不被电子产品所控制。

相关文章

宁夏银川全面禁止中小学生携带电子产品进入校园

记者18日从宁夏银川市教育局获悉,自2020年秋季开学起,银川各中小学校将严禁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全面禁止学生将个更多

2020-08-19 09:30:07